幼儿园教案叠衣服
时间:2017-06-20 来源:蓬勃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人
篇一:大班幼儿自理能力叠衣服比赛方案
大班幼儿自理能力叠衣服比赛方案
幼儿期是一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。《纲要》中指出:建立良好的常规,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,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。古语亦曾说:“五岁成习,六十亦然”。这说明从小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性。对于大班幼儿来说,“叠衣服”这一日常行为应该并不很陌生,但是由于父母对孩子过多细致的呵护,往往扼杀了孩子自我服务的机会和能力。针对这一现象,我园定于2015年1月22日上午在幼儿园操场举行大班幼儿叠衣服大赛。
一、比赛时间:2015年1月22日上午10:00
二、比赛准备:幼儿统一穿冬季园服;布置好比赛场地;奖状若干;集体奖奖品30份;单项奖奖品10份。
三、比赛地点:幼儿园操场
四、比赛类别:
(一)班级团体赛
(二)个人挑战赛
五、比赛内容及方式:
(一)以班为单位进行比赛
1、比赛内容为:把衣服翻好——叠衣服。
2、比赛要求:幼儿站在椅子前,比赛口令开始计时,将事先准备好的衣服翻好,然后在桌子上折叠衣服,各班以最后一个幼儿举手完成停止计时。
3、比赛评出团体第一名。
(二)个人挑战赛:
1、以级组为单位进行比赛,每班参赛幼儿人数为10人。
2、比赛内容为:脱衣服—把衣服翻好——叠衣服。
3、比赛要求:幼儿站在桌子前,比赛口令开始计时,将穿在身上的开身外套脱下来、翻好、叠好衣服后幼儿举起右手停止计时。
4、比赛评出一等奖1人,二等奖3人,三等奖5人。
(三)颁奖
宣布比赛成绩,颁发奖状和奖品。对没有获奖的小朋友进行鼓励,每位小朋友贴一颗小奖贴。
六、后续工作:
1、宣传栏及时张贴活动照片。
2、及时通过各宣传窗口发送活动信息。
365幼教粥店中心园
2015.1.21
篇二:叠衣服教学反思
《叠衣服》教学反思
《叠衣服》这堂课,主要展示的是小朋友生自理方面的一小部分,难点是叠衣服的速度,重点是小朋友如何将衣服叠的整齐美观。在本节课中,比赛环节是一大亮点,也是巩固环节。
首先,我利用一个娃娃熊进行情景导入。然后开始初步学习叠衣服,中间加入一个比赛叠衣服的环节,最后进行颁奖小奖品最为鼓励。
其实,任何比赛,都是给小朋友提供一个平台进行自我展示.让孩子上台参与,在其他家长和小朋友的面前叠衣服.过程很重要,其实在前期,教师也动员家长在家鼓励小朋友自己来.所以活动还算顺利.
在活动的过程中却凸显出一些问题:
1、在观看其他小朋友比赛的时候,怎样让家长和幼儿做到有序观看。
2、三个教师之间该如何分工,把幼儿的安全放在第一位。
3、对于不愿意配合比赛规则的小朋友如何给予引导和鼓励。
这次叠衣服课开展的非常有意义,对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很有帮助,家长都看到比赛时参赛的孩子们在老师的组织下,他们个个都像即将出战将军,信心十足。我把孩子们分成两组,青蛙组和螃蟹组,在比赛一声令下“开始”响起的刹那,一股紧张的气息扑面而来,所有参赛的孩子们都绷紧了自己的那根“弦”,在老师拼命的“加油”声中,孩子们在紧张而迅速的“工作”着,谁也不想落后。比赛中,有的小朋友们表现得身手不凡,动作灵活迅速,很快就叠好了衣服,可是有的小朋友却怎么也叠不好衣服,急得团团转,引得旁边响起了家长着急的加油声。当然,有些孩子们忙而不乱、训练有素的优秀表现也让现场时时爆发出阵阵掌声。比赛现场激烈而热闹,真是令人激动无比!经过紧张激烈的比赛,不论结果怎样,孩子们的脸上都绽放出了自豪的笑容,满足的表情!但是在组织的过程中,教师忽略了幼儿,将目光都集中在比赛计分上,队伍有凌乱的现象,甚至有的家长走到前面了,如果以后能注意到这些问题,组织的活动一定能更好!
篇三:中班语言 ——叠衣歌
中班语言活动:叠衣歌
大田县均溪温镇幼儿园 卢娅芳
设计思路:
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》中指出:“幼儿教育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与认知规律,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,相互渗透,注重综合性、趣味性、活动性,寓教育于生活、游戏之中。”基于此观点,我设计了语言活动——叠衣歌。
《叠衣歌》是一首主题鲜明、结构简单、语言通俗的儿歌。作品以拟人化的形式生动地展示叠衣服的方法,富有童趣,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,是幼儿易于理解和乐于接受的。我认为本次活动通过内容、目标、形式的整合,能较好地促进幼儿知识经验、学习策略的迁移,有助于提高幼儿语言学习的成效,以及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。而且,教学活动种所需要的教具、学具简单易于准备,非常适合在农村幼儿园中教学。 活动目的:
1.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儿歌的内容。
2.读准翘舌的字音:“睡、扇、窗、身、上”。
3.学会叠衣服,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。
活动准备:
课件(午休时幼儿寝室里的情景)、衣服(人手一件开襟衫)
活动过程:
(一)谈话引题
1.师:“吃完午饭后小朋友都要做什么?每天中午都睡得香吗?”
2.师:“你们睡着了,可有些小宝宝却睡不着,它们在悄悄地议论着,有的还哭了呢!知道它们是谁吗?”
(二)播放课件,教师边讲述故事《睡不着的衣服宝宝》。
(三)引导幼儿讨论:
1.衣服宝宝都说了些什么?
2.怎样才能让衣服宝宝睡得好呢?
(四)全体幼儿到桌边叠衣服,看看是否能自己把衣服叠好,并请个别幼儿上来边叠边用语言讲述自己的方法。
(五)教师向幼儿展示自己的叠衣方法,并一边朗读儿歌:
衣服宝宝要睡觉,
小小衣服快躺下。
两扇大门先关上,
关左窗,关右窗,
再把窗帘卷卷好。
衣服宝宝睡着了。
(六)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学习儿歌:
1.教师边叠着衣服边反复朗读儿歌,幼儿徒手模仿叠衣服的动作并轻声跟读儿歌。
2.请个别幼儿上来示范用教师的方法叠衣服,教师带动其余幼儿朗读儿歌,并教幼儿读准翘舌的字音。
3.全体幼儿边朗读儿歌边有表情地叠衣服,重复数遍直至朗朗上口。
(七)现场实践:
请幼儿带着自己的衣服一起到寝室里,一边朗读儿歌一边在自己的床上叠衣服,然后轻轻地将“衣服宝宝“放在枕头旁边。
(八)活动延伸:
1.让幼儿在每天午睡之前边念儿歌边叠衣服,养成自己整理衣服的习惯。
2.引导幼儿模仿叠衣服的方法来叠裤子并创编儿歌。
附故事:
睡不着的衣服宝宝
又到了午睡的时间,寝室里的小朋友们一边脱衣服一边说话,像一群喳喳叫的小鸟。林老师说:“别闹了,快躺下睡觉!”小朋友赶紧躺到自己的小床上,不一会儿就睡着了。
忽然,寝室里传来悄悄地说话声:“哎哟,我的腰好酸啊!”“是呀,陈凯把我脱下就拿来扔啊扔、甩啊甩的,我全身都疼!”“呜呜呜??你们看看我,我被揉成一团卷在角落里,气都快喘不过来了!”许多衣服宝宝都在抱怨它们的小主人不爱护它们。
衣服宝宝们都说:“瞧小朋友们睡得多香啊!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象小朋友一样舒舒服服地睡个觉呢?”
教学反思:
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、形象性,他们认知事物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感知。因此,本次教学中我主要运用“感知法”与“操作法”让幼儿参与活动:首先通过听觉、视觉感知我自编的故事内容,引入课题;接着运用对比的手法分别感知幼儿与教师叠衣方法的不同;最后让幼儿在反复“说”与“做”的过程中引导幼儿积极思维,强化记忆,促进幼儿口语发展。整个活动较好地体现了“动静交替”,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。
《纲要》中指出:“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”,因此我把第一个教学目标“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儿歌的内容”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。刚开始时,幼儿很难手口一致地叠衣服和读儿歌,所以我用缓慢的速度来引导幼儿,并在这个环节教幼儿读准翘舌的字音,如此多次反复之后幼儿便朗朗上口了,同时也完成了第二个教学目标。在学习叠衣服时,我发现有一个步骤是幼儿比较不容易掌握的,即儿歌中的“翻个身”,要求幼儿把卷好的衣服进行翻转。要做好这个翻转,卷衣服的时候必须要紧实,这样翻转的时候才不会将衣服散开。我将这个动作分解并重复了数遍,让幼儿边看边模仿,或者请身边能力较强的幼儿帮助,最后,全体幼儿都能较好的完成了这个翻转。
苏霍姆林斯基说: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儿童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。因此活动的后两个环节中我将幼儿带到寝室进行实践,让幼儿在学会儿歌的基础上,运用儿歌的顺序来折叠衣物,学会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,并在迁移的基础上有所创造,使幼儿能把所学的知识、技能进一步巩固,又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,让幼儿的语言训练真正成为其生活的需要。